【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在生态环境部6月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自《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发布以来,长江保护修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长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为推动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2022-2024年,我国在长江流域17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在确定考核基数之后,将于2025年开展第一次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

“我们将积极稳妥地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引导地方履行水生态保护责任,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刘友宾说。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近日联合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评分细则》),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

刘友宾说,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聚焦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湖库确定了50个考核水体,分区分类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将水生态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3个等级。

《评分细则》按河流、湖泊、水库进行分类评价。其中,河流有10个指标,包括鱼类物种数、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数量、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自然岸线率、水体连通性、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污染状况、汛期污染强度、生态流量达标率。湖泊有11个指标,包括鱼类物种数、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数量、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水华面积比例、水生植被覆盖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自然岸线率、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营养状态、生态流量达标率。水库有6个指标,包括鱼类物种数、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数量、水华面积比例、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营养状态。

长江保护修复各项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长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据统计,今年1-5月,长江经济带水质优良断面(Ⅰ-Ⅲ类)比例为9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国控断面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生态环境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长江经济带88.2%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定界立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累计排查6万公里河湖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8.5万余个,解决污水直排、乱排问题4.2万余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1703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752个。存在环境问题的1164座尾矿库中,1054座完成整改,消除了一批环境风险隐患。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沿江5省份印发实施总磷污染控制方案,强化磷污染综合治理。

刘友宾说,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可供多方参考借鉴的先进经验。比如上海市宝山区通过“科技+人工”多措精准溯源、“政府+企业”多元精准治污、“技术+制度”多维精准赋能,先行先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推动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湖南省通过实施洞庭湖总磷攻坚行动,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7项重点任务和1项“禁磷限磷”专项行动,取得湖体总磷浓度大幅下降、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的成效。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建设“巴渝治水”水环境大数据应用系统,以数字赋能智慧治水,以数字管水全面提升水环境管理效能,为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字”保障。

(生态环境部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