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说我们这儿的土地下面有金矿,你们也是来找金矿的吗?”

当我们进入莱州市西岭村时,村民姚桂香对于外地人的突然拜访,早已经见怪不怪。

前几天,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金矿经初步认定,新增金金属量近200吨,累计金金属量达580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跃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单体金矿床!

网友:

“我眼睛都看直了!”

好客山东会送金吗?

伴随着“世界级大金矿”的公布,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西岭”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常年与宝藏为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悄然有了许多改变。

脚下踩着580吨金矿是啥体验?

每天能见百辆卡车经过

在距离莱州北部海域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被大片松树林遮掩的古老村落,这便是记者此行的主要目的地——西岭村。

全村仅70余户人家,主要以扇贝养殖为生,由于村子实在太小,在地图上很难搜索到其确切位置,但这并不妨碍每年都有大量的寻矿人员来此勘查、探访,以期觅得真金。

莱州市西岭村

“今年正月里,就有一队地质人员来我们村附近勘查,在村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姚桂香表示,村里大多数人只知道在村子后面有三个正在作业的矿井,村西头的大路上每天都能看见上百辆大卡车经过,但那些人具体在做些什么,所探的矿是不是传闻中的西岭金矿,村民们并不敢肯定回答。

金矿跟我们的关系不大,全村也只有一个人是矿上的正式员工。”姚桂香坦言,相较于下井掘金,靠海为生的西岭村民更愿意选择扇贝养殖或者出海捕鱼,收益更高且更安全。

在姚桂香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西岭村北部正在作业的矿井,只见三座矿井矗立在北部的海边,与一座座低矮的板房形成照应,外围隔着约三米高的围墙,围墙的西入口处写着“瑞海项目工程指挥部”、“宏大爆破”几个大字,东入口处悬挂着莱州市瑞海矿业有限公司的牌匾。

西岭村北部正在作业的矿井

进出的工人表示,从2019年开始,就有施工团队来此作业,工人们习惯将此项目称为瑞海项目,目前矿上也只是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并没有实际开挖,至于瑞海项目跟西岭金矿有何关联,他们无法给出明确解释。

据了解,西岭金矿处于正在开采的三山岛金矿深部,其北部毗邻国内第二大单体金矿床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二者同属三山岛金矿成矿带。而据此前中国基建报报道,山东招金瑞海项目恰好位于山东莱州三山岛北部海域,是20年来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单体金矿。

“金矿都以当地村子命名,金矿如同山脉,绵延数千米,我们现在脚下这一带应该都是西岭金矿。”爆破施工工程师孙先生解释,“只不过时机尚未成熟,入口处还没有明确对外公布而已。”

淘金小镇七成“外来户”

西岭村所在的烟台莱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陆续发现金矿以来,这里便以“大金窝”的形象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淘金人”。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莱州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的矿山就有15家,其中金矿山8家,都在焦家成矿带和三山岛金矿成矿带上。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莱州采矿业相关企业达602家,其中,三山岛金矿是中国100家最大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之一。

“淘金小镇”三山岛

“记得在我小时候,三山岛还是一个挺落后的小渔村,村子里人口不多,基本上都是渔民,后来听说这里有金矿,来挖矿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

今年53岁的三山岛人王光良回忆,金矿项目引来了相关企业的落户,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从业人员,人变多了以后,周边服务设施也跟着增加,久而久之,便衍生出了一个个配套产业。

现在整个三山岛一带的常住居民中,省外人员能达到七成左右。”

王光良介绍,三山岛的主要产业为水产养殖和金矿开采,不同于有船的当地人,这些外来人员基本都是为金矿而来,包含企业的正式职工、矿上的临时工人以及为此来谋生的商人等等。

“我的老家在湖北,爸爸妈妈都是山东黄金的正式职工,爷爷奶奶现在也跟着我们一起居住。”在山东黄金职工家属小区“金矿小区”内,刚刚放学的三年级小学生张赫洋正和两位小伙伴嬉戏玩耍,三个小孩分别来自湖北、四川和三山岛。据张赫洋介绍,自己就读的三山岛小学,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来自外省,但到他们这一代,已经基本没有了“外地人”和“当地人”的概念区别,“我们都是上同一家幼儿园,念同一所小学,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也在同一座矿上工作。”

金矿小区

出金矿小区一路向西,便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小镇的包容。企业、学校、医院、银行、超市、宾馆……各大生活要素都能在一条主干道上配齐。操着东北口音的门卫保安、来自江南小镇的街边商贩,“大杂烩”般的籍贯、乡音更是构成了这座胶东小镇独特的风景线。

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淘金小镇’。”王光良感慨,农民出身的他打了半辈子零工,如今也能凭借越来越多的临时就业岗位月入过万,“镇上什么活都有,只要你不懒,就总会有钱赚。”

虽有金矿但不“唯金”

“黄金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祖祖辈辈不可能都下井挖矿,坐吃山空了,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三山岛居民孙永胜说,即便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依然懂得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的道理。

去年夏天,在家人的支持下,孙永胜和儿子正式告别“淘金人”的身份,在三山岛镇上开了一家饭馆。孙永胜告诉记者,原本在金矿上挣得是辛苦钱,按照工作量计算,一个月下来也能拿到7千元到1万元之间,但在井下作业终归是比较危险。

莱州正在作业的矿井 

“镇上这些年逐渐有了人气,我和儿子就商量着开一家餐馆。”孙永胜表示,矿工出身的他足够了解工人群体,他的餐厅主打的就是量大实惠,很多工友都将他的餐厅视为“指定聚餐餐厅”。“儿子一直觉得开餐馆不仅味道要经得住考验,服务也要跟上,所以生意一直还算红火,收入也比在矿上时翻了一番。”

同样在谋求转变的还有刘学文。刘学文的祖辈生活在距离三山岛6公里的北部沿海地区,初中毕业后,他曾经跟随父亲下井作业,“但开采金矿总归不是长久之道,时间长了也会挖没了。”既然金矿是不可再生的,但水产养殖却是可以生生不息的,于是,刘学文开始承包海域、学习先进的扇贝自然苗采集技术和人工育苗技术,如今的他已是当地扇贝养殖大户,年收入能轻松破百万。

虽有黄金,但不唯金。在更高的城市维度,一场产业转型早已拉开帷幕。近年来,莱州积极推动黄金、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石材、文化旅游、海洋经济6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港口、新城市“四新”经济新增长极,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同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招远则通过打造淘金小镇、黄金博物馆着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黄金产业升级。今年五一期间,凭借“徒手抓黄金”,招远在社交媒体火出了圈,有关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招远市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坐拥金山,更要传播黄金文化。如今的招远依托历史文化、黄金资源、地域风情构建起极具烟火气息的特色文旅产业,吸引众多旅客前往体验,也成为山东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

曾经凭借大自然的馈赠,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如今,“靠老天爷赏饭吃”的日子已经不再适用,“不躺平”的当地人正在努力蹚出另一条升级之路。

撰写/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管亚楠

编辑/风口财经编辑 田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