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孙小婷
正值“金三银四”招聘季,一批“求职私教”应运而生,在短视频平台上颇为活跃。他们通过直播、卖课、提供咨询服务获利,打出“零经验转行秘籍”“带小白逆袭大厂”“一对一面试谈薪辅导”之类的诱人广告。但求职者在缴纳不菲费用之后却发现,上了私教课不仅拿不到“大厂”通行证,连课程质量都难以保证,更多的是一些面试“套路”和简历“注水”。
动辄成千上万元的私教课,愿意买单的人不在少数。求职者想要接触的“私教”往往曾供职于“大厂”, 背景大致为担任过资深HR(人力资源管理),自称面试过成百上千的候选人,深谙“大厂”的招聘喜好;或者在产品、运营等非技术部门带过团队,操盘过所谓“千万级大项目”,了解“大厂”的职业曲线。
“内部消息”似乎给这类服务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然而祛魅地看,这类服务的本质就是解决求职者与大厂岗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不过,原本定位为帮助求职者确立职业意向、提高择业能力的信息,在当下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被不少人当作了圆梦的捷径。
然而,作为一个想要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开启自己职业生涯的人,如果对行业和企业的信息缺乏获取能力、甄别能力、思考能力,也尚未结识哪怕一两个行业从业者,进行过交流咨询,而指望让私教通过几节课将自己送上一个职业轨道,那恐怕得到了offer也很难走地长远,这说明你可能一只脚还没有迈入这个行业。而对于那些直接保证能够“内推拿到offer“的私教,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有商业欺诈或违法的嫌疑了。
求职者以为自己越支付高昂的价格,越有助于缓解心理焦虑。然而,这种付费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而非与价格相对等的价值,因为求职者忽略的一点是,决定这些“求职私教”高昂费用的,并非信息的成本,而是眼下求职市场中的大量需求,而这些商家极度渲染的焦虑叙事,则在进一步加剧这种供需失衡。
“求职私教”的出现,其实传递出了市场“稀缺”的信号——优质岗位的稀缺,和求职者对于这些岗位信息的稀缺。这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而言,更是如此。一个部门或者一条业务线往往伴随着一个消费场景或者一个细分市场应运而生,又很快在新的市场刺激下做出调整,高速的人员流动与信息流动,本身就是大厂的基本特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成本。
要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求职私教”的话术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些方向。对于不论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还是想要转换赛道的社会人来说,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和必备技能点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一方面,高校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信息指导。近年来,高校在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有不少新举措,比如为了适应“云应聘”,不少高校还专门搭建了带补光灯的面试间。在做好硬件保障的同时,对于求职链条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如何写一份优质的简历”,“如何表达求职意向”,“如何在面试中突出自身优势”等,邀请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技术骨干、HR进校园与学生直接对话,更有助于年轻人形成基本的求职逻辑。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可以考虑在自己的官方账号中提供及时、准确的岗位信息,甚至开设一些公开课,从而更高效地吸引人才。
求职者也需要看到,任何一个优质岗位,都是稀缺资源,它的获取必然需要通过一套标准和体系,或者一系列的竞争与合作来实现。走捷径所付出的成本,不如拿来修炼提升自身的竞争力。